联系我们:
电话:025-86176966
邮箱:jmixcb@126.com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

解读六中全会精神:关注民生 直面矛盾 破解难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10-20浏览次数:733

    解读六中全会精神:关注民生 直面矛盾 破解难题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入

    和谐社会建设关系到每一个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六中全会精神,是每一个干部、党员和公民应尽的责任。谈到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简称《决定》),郑新立开门见山。

    作为六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成员,郑新立感触最深的就是,《决定》提出了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包括民主法制、协调发展、收入分配、公共服务、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社会管理、创造活力和生态环境等九个方面,是在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关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在文件起草之前和起草过程中,对这次全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如何解决,反复征求了各地各部门、民主党派和专家学者的意见,进行了充分地调查研究。对各方面反映出的比较集中的矛盾和问题,文件没有任何回避,而是直接提出政策性意见,把需要讲清楚的复杂问题及政策措施讲到位,力求使文件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管用。包括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贵、上学贵、就业难、打官司难等问题,都作为文件的重点提出了明确的解决办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步伐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定》着重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要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从两个方面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一是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包括完善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制度,避免拉美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弊端;二是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金融、科技服务体系,使农民更多地占有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决定》提出,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向农村倾斜,这是一项战略性的转变。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通过提高补偿标准,确保农民的利益,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提高城市就业的综合承载能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也是青壮年人口比重最高的人口红利期。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惟一的在经济现代化到来之前就提前迎来老龄化的国家。为迎接“银色浪潮”,要创造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条件,特别要提高城市对就业的综合承载能力。实践证明,一个城市吸纳外来人口就业的能力越强,这个城市就越有活力;而提高城市就业的门槛,就牺牲了城市发展的动力。看一座城市繁荣的程度,不要看有多少高楼大厦和宽阔的街道,而是应该看能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就业人口提供哪些吃住行和社会安全的条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要加强对大学生和退役军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逐步将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扩大到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要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通过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

    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最大优势,要把人口多的压力变为人力资源财富,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力资源能力。《决定》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技能型人才短缺,是当前人才结构中的突出矛盾,其根源在于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滞后。必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劳动者就业的能力,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弊端,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四种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改变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现状,提高全社会的创业能力。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

    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举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的价值;再次分配中,对垄断行业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三次分配中,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变目前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到2020年,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